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轉載]企業社會責任--台達電子蔡榮騰副總裁返校演講

本文轉載自:ncku.net

《天下雜誌》推出企業公民獎時,曾引用管理大師麥可波特的話:「現在全球領導人的當務之急,就是思考企業公民(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角色。」10月21日管理學院邀請自2005年起連續三年獲得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獎科技組首獎、並於2008年獲得榮譽榜(意即停賽三年以鼓勵更多企業參與)的台達電子副總裁暨企業開發總經理蔡榮騰先生至成大為學子演講──「企業社會責任」

蔡榮騰自1986年加入台達電,不論學、經歷都非常豐富,主要負責企業訊息的管理、投資人的服務、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劃。然提到台達電,則不能不提到身為傑出校友的鄭崇華(電機系48級)董事長。秉持企業良心,台達電站在社會責任的第一線,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崇華捐贈了「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以及位於台南科學園區的「國立成功大學台達大樓」兩棟科技研發中心予母校,期許成大成為南台灣綠建築的推動中心。

alt

龜兔賽跑

演講一開始,蔡榮騰不失幽默地說:「我走過的路,經驗談絕對不留一手,但可也不會保證你們一定成功。」他由分享「龜兔賽跑」開始談起,耳熟能詳的故事在他重新詮釋下被賦予得更多意義。首先,對於故事裡穩健的烏龜和有速度的兔子,他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敗勝,以專長贏得勝利,到達自己想要的目的地。但假如故事裡加入了一條河流,而烏龜可以頂著兔子過河,兔子則是不管路多長都能帶著烏龜一起達到終點,那麼比起個人勝利,透過合作創造的雙贏(Win-Win),不才是企業團隊最需要的嗎?絕不是個人式的英雄主義。

產學合作的原則即是秉持著雙贏的出發點思考。蔡榮騰認為:「沒有好的人才就培養不出好的企業,而沒有好的企業,國家當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競爭能力。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願意到各校園分享我們走過的路。」他也期待台下學子,將來能夠加入台達電,甚至其他很好的企業,他自信地說:「競爭對手越多越好,這樣市場才能越做越大。在經濟領域裡我們歡迎國際分工、良性的競爭,如此一來世界的經濟循環才會好。」他也說:「這也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哲人日遠

前台大校長孫震找了很多台灣學界的前輩,成立企業倫理道德協會,共同商討如何提升社會日漸沉淪的道德風氣。孫震不只是教育家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更是台灣難得一見的文人國防部長,蔡榮騰尊稱他為「令人尊敬的學界的典範」。而孫震曾在著作《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中指出要想創造好的社會互動、循環,必須由整個企業大家一起來。這也是今日演講的主題。

蔡榮騰認為台灣過去能夠創造經濟奇蹟,是因為背後有許多默默做事的政府官員,其中像是孫運璿、李國鼎等,因為他們以無私的精神經營一個國家,台灣才能從艱困中一路挺過來。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為了感恩孫運璿,將他的一生做成了一部紀錄片,《掌舵風雨時代──孫運璿傳》。也是為了感謝他提供當時台灣人一個安穩的生活環境,董事長鄭崇華才以他的名字命名那棟捐贈給成大的綠建築─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又稱綠色魔法學校)。

至於談到捐贈理由則與台達電35週年時(1971年創立),由全球員工用網路票選出「環保、節能、愛地球」的主題相關,除了綠建築,捐贈的教育巡迴車更在過去兩年內,從台灣本島到離島鄉鎮,從中小學到大學,進行展覽,為的就是要把節能省電的觀念帶給學子。

而九月在中央大學慶祝李國鼎先生百歲冥誕時,使蔡榮騰總經理想起孫震先生說當年曾經跟李國鼎談到第六倫,就是所謂的「群己關係」,意指人在現代社會中與陌生人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與團體的關係。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當然也就包含企業對社會大眾所應該具有的一切責任與義務。同樣為了紀念他,台達電製作了《競走財經版圖──李國鼎傳》紀錄片。

蔡榮騰說:「其實鄭創辦人過去(2001年以前)真的不認識這兩位先生,只在報章上看到,但是認為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應該要感謝他們。」他也希望同學將來不論走學術研究、或自行創辦公司、或在政府部門工作,希望大家聽了前人的故事後,都能獲得一些啟發。蔡榮騰提到「教育的領域是創辦人最重視的,他認為一個人的教育如果不夠扎實,社會就不會健全。」

一份英文撰寫的報告書

「我們不是做的最好、最領先的,就跟龜兔賽跑故事裡面的兔子一樣,有些人做一半就停了,那時有人問我:『為什麼同樣身為台達人,想知道台達的消息卻要從報章雜誌得來?』」他於是開始思考利用網路流通訊息,於是有了網路公告企業社會責任白皮書的舉動。他說台達電的客戶雖然不是非常多,但多是世界頂尖的電腦公司、電子通訊公司,相對來說,要求也就更為嚴格、仔細。

蔡榮騰則了解:「上市公司是屬於大家的,而我們禁得起考驗。」給客戶的第一份報告書,為了強調世界已是地球村,大家站在一致的平等,而採用英文書寫。並立刻上網公告,給所有想知道台達消息的人一個窗口。那時全球擁有四十三座工廠,員工各自講不同的語言、來自不同的文化,但生產同樣的產品,所有使用的原材料也都需要經過檢測及認證。台達將全世界的分公司做一次統整性的調查,包含如何管理產品中的限用有害物質及環境關聯物質全都放到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裡。整份報告書後來也翻譯成中文,「遠見雜誌不知道怎麼得到消息,他們先上網瀏覽了台達的報告書,接著向我們要了一些補充資料,我們提供了更完整的資訊,經過遠見雜誌的彙整及專業評審團的評審,我們很榮幸的就獲得了第一屆企業社會責任首獎的殊榮。」對蔡榮騰,或者台達來說,得獎的過程也許只是順帶的結果,重要的其實是他們一開始想做的──用集體的力量、智慧,自我診斷、自我檢查,互相做良性的競爭觀摩。

alt

五項特質:品質、創新、合作、敏捷、客戶滿意

有一天鄭崇華找來台達內部管理階層的人齊聚一堂,給了一張白紙、一支筆,開口就問:「你認為台達的文化是什麼?」當大家一頭霧水時,他補充地問:「以你的家人、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角度來看台達,他們認為台達人有哪些特質或缺點?」當五十個人、一人至少寫出五項後,貼滿了整間會議室,歸納出最重要的五點。

其中最讓他驕傲、也是永不妥協的「品質」是最重要的。成大畢業後鄭崇華到亞洲航空公司擔任工程師,雖然薪水比其他人都高,但看著飛機飛上天,他不禁要想:「假如維修飛機無法面面俱到,將來發生品質事件怎麼對得起那些人。」於是後來他總告訴大家:「事情一次就要做對!」

「創新」則是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創造公司的價值,並回饋給員工、股東、社會,他們洞燭先機,開發具競爭力的產品;「合作」指的是透過有效溝通,給予充分的授權;「敏捷」形容員工必須像美國電影裡的槍手,出手快、狠、準,由經驗累積培養自己的自信,台達要一個行動快速、反應靈敏的團隊,由此才能敏銳掌握,並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及環境變動。

而最核心的,則莫過於「客戶滿意」,強調充分了解需要,滿足需求。蔡榮騰形容:「企業的衣食父母除了員工外,就是供應商、客戶,沒有他們給我們很好的材料、服務,我們就無法創造價值,客戶對我們的滿意度最重要,否則也就沒有台達的文化。」

唯一不變的「變」

蔡榮騰也提到經營企業重要還有「勇於變革,永續經營」這一大原則,他舉出希拉蕊和歐巴馬兩人分別競選美國國務卿和總統時說的話,前者說「Ready For Change / Ready To Lead」,後者說「Change We Can Believe In」,兩人不約而同地皆提出「Change」,從當選結果看來,也都獲得很好的效果。《電子時報》(DigiTimes)十週年時也選了一個字做為主題,那個字也是「變」。

有人問台達如何變?有什麼是不變的?蔡榮騰說:「台達唯一的『不變』就是『天天變』。」好比做了二十幾年的電源供應器,從以前的大體積到現在可以用手握住、做成卡片式,不僅是一種「變」,也是一種創新。這方面可以以IBM為借鏡,IBM創立這麼多年來經歷過不少困境,至今依然是一間優秀的公司,主要就是因為不斷地求「變」。蔡榮騰鼓勵學子:「求學的時候也要想該怎麼『變』,想要以後的生活『變』成什麼樣子?從現在開始你要『變』成什麼樣的人?這些都由你自己來選擇!」

相對IBM成功的例子,做為百年老公司的GM卻在金融風暴中被擊垮了,一度曾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廠,如今卻只能接受美國政府的紓困計畫,蔡榮騰說:「你該思考──我帶領的團隊是要像IBM這樣浴火重生?還是像GM一直壯大到消失?」這些經常出現在生活中的企業新聞,都值得拿來作為案例探討。

2008年2月17日《FORBES ASIA雜誌》在封面、標題敬稱鄭崇華創辦人為「台灣科技教父」,最重要一點即是說他有強烈改變的企圖心,例如說過去大家不敢去的金磚四國,台達電卻三年內就在印度開設三個工廠,如今印度60%以上的通訊用電源都來自台達電。蔡榮騰說:「這是因為他願意接受時代的改變、挑戰。」

alt

輪胎型人才

蔡榮騰提到自己海外工作多年的經驗,從墨西哥到泰國、大陸、歐洲、回台灣、又到日本,最後再回台灣,二十幾年的光陰也就這樣過了,他想起那些日子,儘管辛苦,卻大有收穫,他說:「非常值得!」他也鼓勵學子培養國際觀,趁年輕的時候學好語言。越早做好準備,就越有成功的機會。

他形容人才好比好的輪胎,耐磨、耐用、又會跑,好的人才一定要能禁得起各式各樣的挫折。世界已是地球村,多一些國際觀,不同的體驗都可以當成一種磨練,也許不久後會成為成功的因素。

台達電的員工來自世界各地,就連德國都有四百多個工程師、芬蘭也有一百多個工程師,在社會福利優越於台灣四倍有餘的國家,為什麼這些人願意選擇台達電?答案值得大家去深思,然值得確定的是企業若能走出台灣的管理慣例,絕對夠資格讓世界驚艷。

蔡榮騰最後說:「在過去二十幾年裡我很Enjoy在台達的工作,因為我們總是先一步在未來五年、十年的領域,科技為人類帶來這麼多方便和幸福。」好比成大管理學院張有恆院長期許的:「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希望台下的學子走出校園後,不管在社會上哪個崗位,都能成為兼具企業社會責任的人才。

整理報導: 郭旻靜 (中文98)

校友聯絡中心 編輯組

*感謝台達電葉小姐協助潤飾*

alt

圖片來源:台達電網站 / 講義提供:台達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